JPEG_2025-03-02-185551.jpg
【每日闲情】

这两年,在社交平台上,有关乡村宴席的短视频常闯入我的视线。画面里,身手矫健的乡间大厨将一道道菜肴端上桌,引得看客垂涎,也让我顿生一种亲切感。

小时候在家乡,村民家中操办宴席,会请乡间大厨坐镇,他们是当地红白喜事、节庆团聚等场合的重要角色。这些乡间大厨其实是普通农民,平日里,和大家一样干农活,一旦有人邀请,他们便摇身一变。我常常好奇:他们从何处习得这一身精湛厨艺?最令人惊叹的是,他们能将好多桌的菜肴安排得合理又妥帖。从食材的挑选搭配,到烹饪的火候掌控,每个环节都拿捏得恰到好处,不仅能烹制出一道道美味佳肴,还能为乡村生活增添温暖和热闹。按现在流行的说法,他们是“斜杠”行列里的能人。

我的邻居文清伯伯便是一位备受赞誉的乡间大厨。他皮肤白净,举止斯文,怎么看都和印象中的大厨形象不沾边。然而,他一进厨房就能“变身”,手中的锅铲就像拥有神奇的魔力,他烹饪的菜肴让人赞不绝口,逢年过节,大家争抢着预约他来下厨。

乡间大厨上门,“开菜单”是重中之重。文清伯伯总是熟练地拿出一张红纸,根据主家要办的宴席桌数以及预计的费用,在脑海中迅速盘算。不一会儿,所需购买的食材便清晰地列在纸上,既不会短缺,也不会出现浪费的情况,这看似简单的工作实则十分考验功力。他还会查看主家现有的调料,将缺少的一一列出,确保掌勺时万无一失。

过去农家办宴席,自家的桌凳不够用时,会到周围邻居家去借。在村里,大家大多沾亲带故,我们也可以饱口福。宴席上,摆满平日里家中难得一见的菜肴,其中,用肉皮、鱼圆、鹌鹑蛋等做成的杂烩让我印象尤为深刻,这道菜即使在现在的城里也是一道受欢迎的地方名菜。大家围坐在一起推杯换盏,一边品尝着美味的菜肴,一边对当天大厨的刀工和厨艺赞不绝口,纷纷感叹:“他咋就那么会做菜呢?”在大家心里,乡间大厨就如同“食神”一般。这热闹的画面不时在乡间上演,犹如一幅幅风俗画。

近些年,家乡不少人选择到酒店办宴席,但有些人又感觉少了一点气氛。于是,请乡间大厨的传统又兴起,在社交媒体上,这类视频的点击量还不少。新一代的年轻大厨涌现出来,其中还有备受赞誉的女大厨。去年我回家乡时,有幸获邀参加了一个乡间宴席。菜品依然新鲜,不用担心预制菜。菜单也依然是个性化的,根据主家的喜好设定。不同的是,不再需要借桌凳、碗筷,大厨们会自带炊具和全套桌椅、餐具。菜肴的品种也紧跟潮流,许多城里年轻人爱吃的新鲜菜式也能在乡村宴席上吃到,乡间大厨深谙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道理。

乡间的宴席,大厨在忙碌,菜品新鲜地道,乡亲们围坐一起,有一种热热闹闹、充满人情味的氛围感。浓浓的烟火气在升腾,那些与之维系在一起的独特记忆和情感,常能慰藉我的乡愁。

文:李清
标题图/AI生成
编辑:叶碧君

u=2002026952,112166550&fm=225&app=113&f=JPEG.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