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耀聪
搜狗高速浏览器截图20250327113726.png
我的家乡是闽南的一个小山村,自古以来村民以土地为生。山地多耕地少,农田大部分分布在两山之间的坑底下,距离村庄比较远,村民劳作沿着山谷自上而下的石崎(俗称百二台阶)来回坑底坑顶,十分艰辛。农作物的收成由气候条件决定,如果风调雨顺,庄稼就会有好收成;如果旱涝灾害,就会减产甚至绝产。这是个“靠天吃饭”的村庄。为此,村民迫切要求建设水利,服务该片区。

为解决片区农业用水和抗旱问题,1971年,全村人民不畏艰难,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在两山之间南部峡谷底处,建了一座“换新天水坝”。许多见过“换新天水坝”的人会问:当年,这个小山村人口这么少,劳动力这么缺,生活那么困难,工具那么简陋,资金那么缺乏,怎样创造出这样惊天动地的奇迹?又有人问:为什么水坝名叫“换新天水坝”?据我叔叔介绍:水坝起名是根据毛主席诗词“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中的后三个字“换新天”,意思是说:战天斗地,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发生了天地翻覆的变化,富有诗意,富有时代色彩的名称啊!

大队建设水坝动员大会一声令下,每天一大早社员群众就自觉地扛着自家的扁担、铁锹、斧头、大锤、土筐等劳动工具,浩浩荡荡地奔赴水利建设工地。在工地上有挑土的、打桩的、砌石的等,当时,全大队各生产队的社员都过来帮忙,一眼望去,大堤上人山人海,非常壮观。据我叔叔介绍,他们刚从学校出来的这些年轻人没有什么技术,只能挖土、挑土。挑土是个力气活,肩膀上担着一对土筐,足有上百斤重,从堤坝最低处一步一步挑到最高处,中途需要不断换肩,否则一个肩膀受不了。他还说,他们不但参加体力劳动,更重要的是做宣传工作,营造热火朝天的劳动氛围,他们沿着山路两侧和水坝工地周边的大石头上写了很多鼓舞人心的标语,比如“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兴修水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等等。

经过了将近一年的建设,一千多米的大堤,蓄水量一万立方米的水坝终于建成。在那个年代,机械缺乏,靠人们的一双手和他们手里的工具建成了这样的水利设施,解决了坑底下这片农田用水和抗旱问题,告别了“靠天吃饭”的历史。那些往事,难忘的记忆,见证了老一辈人艰苦奋斗的历程。

当年,组织建设大队的这些水利设施的老大队长还健在,他说他们这代人参与和见证了第一生产队的“换新天水坝”、第三生产队的“壮志桥”、第四生产队的“雄心坝”建设的艰辛和历程,他准备写成回忆录,把那段历史记录下来,当成村志,作为留给子孙后代的文化遗产。我赞美“家乡的水坝精神”,希望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作为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柱和动力,祝愿家乡的明天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