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6T05:59:40.png
(资料图)

■曾剑青

咸湿的海风裹挟着渔船的汽笛声,穿过蜿蜒的巷弄,将我引向蟳埔村。远远望去,一片斑斓的色彩在晨光中闪烁,那是簪花围的女人们正在梳妆。作为一个异乡人,我怀着好奇与期待,走进了这个以簪花围闻名的渔村。

阿伯的摊位就在村口的老榕树下。他年过七旬,布满皱纹的脸上却有着年轻人般的活力。见我驻足,他热情地招呼:“小伙子,来了解下簪花围吧。”我欣然应允,在他面前的小板凳上坐下。

阿伯的手艺娴熟而温柔。他先将一束假发挽成一个圆髻,然后用细绳固定。接着,他从竹篮里取出各色鲜花,一朵朵插在发髻周围。“这是茉莉,这是素馨,这是含笑……”他一边插花,一边如数家珍。花香在鼻尖萦绕,仿佛能听见花开的声音。

“簪花围的来历啊,有好多传说呢。”阿伯娓娓道来,“有人说,是宋朝的皇后南逃时带来的;也有人说,是郑和下西洋时,水手们从异域带回来的。”他的手指灵巧地穿梭在花间,“但我觉得啊,这就是我们渔家女儿自己的创造。男人出海,女人守家,把对亲人的思念都编进这花环里。”

我望着镜子里的假发髻,周围的花环宛如一顶璀璨的皇冠。阿伯说,不同的花有不同的寓意:茉莉象征纯洁,素馨代表思念,含笑则寓意幸福。这些花语,是渔家女儿们世代相传的密码。

正说着,一群身着校服的女学生叽叽喳喳地跑来。“阿伯,我们要拍毕业照!”她们欢快地围坐在阿伯身边。看着她们青春洋溢的脸庞,我忽然明白,簪花围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活着的传统。它像一条纽带,将过去与现在、老人与年轻人紧紧相连。

漫步在村中的小巷,斑驳的红砖墙上爬满了三角梅。不时有簪着花围的妇人骑着电动车经过,花环在风中轻轻摇曳。她们或去市场买菜,或去码头接船,将这份美丽带入日常生活。

在一家文创店里,我遇见了年轻的店主小林。他是蟳埔村的“海归”,“我想让更多人了解簪花围的文化。”他指着墙上的设计图说,“我们把传统花环元素融入现代饰品,很受年轻人欢迎。”

归航的渔船陆续靠岸,甲板上堆满了银光闪闪的渔获。岸上,簪着花围的女人们翘首以待。她们的花环在暮色中依然鲜艳,仿佛一盏盏温暖的灯,为归航的亲人指引方向。

村里的戏台上响起了南音。老艺人们身着长衫,手持琵琶,唱起了古老的曲调。台下,簪着花围的女人们轻声和着。这一刻,我仿佛看见了时光的河流,传统与现代在此交汇,绽放出新的生机。

离开蟳埔村时,我回头望去。暮色中的渔村灯火阑珊,簪花围的女人们三三两两走在石板路上,花影摇曳,笑语盈盈。这古老的习俗,在新时代里焕发出别样的光彩。它不仅是渔家文化的传承,更是乡愁的寄托,是游子心中永远的港湾。

走在回程的路上,我不禁思考起簪花围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寄托。每一朵花,每一根发丝,都承载着渔家女儿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亲人的思念。这种情感,跨越了时间和空间,连接着过去与未来。

我想起在文创店里看到的那些融合了簪花围元素的现代饰品。它们不仅保留了传统的精髓,还加入了现代的设计理念,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这种创新,不仅让簪花围文化得以传承,还让它走出了渔村,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

海风依旧,花香依旧。在这座千年古港,簪花围的故事还在继续。它像一朵永不凋零的花,在时光的长河中静静绽放,诉说着渔家女儿的坚韧与美丽,见证着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与共生。而我,何其有幸,能在这花开的季节,与这份美好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