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生成)
■潘爱英
弋阳腔的水袖甩起朵朵丹红云霞,落在信江南畔立地擎天。魏晋诗人曹丕笔下浓墨重彩的“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被这声腔唱白出独具韵味的高亢华丽。比我早385年的旅行家徐霞客流连三日于此,在《江右游日记》中洋洋洒洒3600字,记载对赣东北龟峰的一见钟情,奇异和震撼溢于言表。
远远以目光检索,大小不一的山石幻化为各种形态的龟,活动在附近的高峰低谷,以温婉的线条、暗红的神秘,引来游人们的一声声惊叹。走过最简便的路径,展旗峰下,我像当年的徐霞客一样瞠目于眼前的万仞绝壁。正中的断裂带仿佛神力翻开的书本,两边页面排列无数像甲骨文一样的孔穴。岩壁一层层荡漾的横向皱纹,就像水波年年刻下的印记,而这只是雨水经过的痕迹。一些绿植在孔穴中开枝散叶,披着葱茏朝我招手,告诉路人一个做了亿年的梦、一段纹在岩石表层的历史。
穿过展旗峰下百余米长的锁春洞时,洞内粉色石壁夹带着闪电一样的几丝猩红,就像设计师为一件庄重的衣裳缀上青春的亮丽。洞外的风光令我顿时明白别有洞天的真正含义,远景中形似硕大昂首巨龟的龟峰将怀中的瑰丽全部打开。一泓碧水,夹在两峰之间波澜不惊,把倒映的赭色峰尖,用浓绿洗了又洗。这些石龟仿佛本就自水中驮着水藻而出,浑身沾满湿漉漉的苍苔色。
沿石台阶往上,隐约听见了悠扬钟声。迎面的蟾蜍峰绝壁上,明万历年间江西布政使陈大烛所题“龟峰”篆体石刻古朴苍劲。走近细看,岩壁仿佛一张大字帖,密布自唐宋以来古人的手迹。刻石辗转,一眼清澈的无声泉细细流淌。锅形泉窟,小巧玲珑,是当年此处庙宇的茶饮用水。传说这眼泉是小龙女的妆镜,遗落在此见证人间沧桑,无声胜有声。
转过一线天,才明白钟声的来处。几级台阶之上悬着一口洪钟,一些游人正站着桩饶有兴致地一声声撞击。我其实更想试试四声谷的特效。这一瓣赤壁上有明代书法家王思任所题的“四声谷”摩崖。据说人立于字下,背壁面向谷口高呼,随即能听到四处回音不断,绕谷绵绵。或许正因为这样,钟才会悬挂在这。钟声此刻正漏过岩隙盘旋在溪水林枝,伴着眼中景象驰骋:边缘镂成蜂巢的独壑,仿佛身着百衲衣的僧人,对着这方圆千奇百怪的分分合合,心若止水。鳄鱼攀着身子探向高处的小幼龟,瓮声瓮气问:崽子,你妈呢?却不知道自己正一脚踏在母龟背上。伸出头看热闹的隔壁长脖龟,没来得及缩回便被洪荒定格。叠罗汉的三只游戏龟被分开时正友好地行唇礼,晒肚皮的绿毛龟生怕翻不过来,尾巴系了一条绿带,可到底还是翻着翻着便已是亿年……
不大的一个环圈,下坡时,听人指着右面如屏的山峰说:《西游记》主题曲背景!果不其然,牵着马挑着担的唐僧师徒四人于瀑布如帘的山巅向西而行的画面,在第一眼便自然而然地对接上了。这是几代人再熟悉不过的场景,是来过龟峰的人一次次的回眸。
龟峰起源于距今1.35亿年的白垩纪晚期,是雨水侵蚀型老年期丹霞峰林地貌,以峰林、陡崖、方山、石墙、石柱、石峰为特征。在我这个不懂门道的人看来,雄奇陡峭的崖壁两侧整齐纵向线性沟槽,造化成为本本泛黄的线装古籍。那些孤峰鬼斧神工,逼真似《山海经》里共工遒劲的巨拳,似原始森林的大猩猩,似柔软笨拙的熊大,似龙宫心有七巧的龟丞相,似向天再借五百年的雄伟手势。
在晴明的湖上看龟峰,更是应了那句“无山不龟,无石不龟”。碧水丹山之间,峰峦陡峻看似一只蜘蛛都挂不住,顶部却浑圆如蒲团,顶顶皆如盘踞的寿龟在慢时速爬行。想起徐霞客徜徉在此三日才欣逢雨过天晴——“盖龟峰峦嶂之奇,雁宕所无……霁色忽开,日采丽崖光水。徘徊不能去。久之,再饭于寺,别贯心行。”对于见惯奇山秀水的旅行家,那是一种怎样的留恋和不舍。素有“江上龟峰天下稀”的三十六峰,点点好似弋阳腔旦角眉间的花钿,色彩天生的和谐自然,恰如弋阳这片红色的革命土地,内秀低调又蓬勃热烈。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