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流传法国哲学家萨特的一句话:“别人眼中的你不是你,你眼中的自己也不是你,你眼中的别人才是你!”
这话听上去比较拗口,怎么理解呢?
别人眼中的你不是你,意思是不要让我们被他人定义。别人的看法有时候并不重要,我们不需要为别人而活。生活中,我们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经常为别人而活,活在别人的评价中。比如,为了显得慷慨大方、光鲜亮丽,原本拮据的人却要打肿脸充胖子,内里节约节省,在外人面前故意营造一掷千金的人设或假象,这不单活得累,也活得不真实,无法长久维系。别人眼中的你,如同泡沫里的彩色光影,泡沫灭,光影也跟着消失。同理,别人贬低你,看轻你,也有可能出于他们自身的利益或目的,你其实并非他们口中所描述那般难堪和不入流。
你眼中的自己也不是你,则有点当局者迷的意味。一个人的视野有限,看法难免偏颇,自然有了局限性。很多人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别人不理解我。比如,你自认为是一个幽默风趣、口才伶俐的人,可在别人眼中,或许你就是一个刻薄的、不懂得共情的、爱冷嘲热讽别人的人。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位置,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观感,因为我们无法代入别人的身体里去看自己,别人也无法进入我们的内心去发掘真实的想法。
你眼中的别人才是你。我们喜欢用自己的想象和思维定势去认识别人。现实中的情侣,相恋一段时间后,会发现对方并不是自己初时看到的样子,似乎变心了、走样了。殊不知,大多数的完美恋人都是我们想象出来的,套入到现实的爱人身上,即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一旦相处久了,经过美化的、人为制造出来的形象一点点瓦解,和心中的假想爱人对不上号,就会认为别人变了。可曾想过,我们以为的对方的美好的样子,其实代表着我们想成为那样的人。同理,我们把别人想得丑陋,可能我们内心也藏着那样一个“丑陋”的人。
当然,萨特的话也不一定对。人是多样性的,三种眼中人,都应该是我们的一部分。别人眼中的我,我眼中的自己,我眼中的别人,缺一不可,三位合一,才构成复杂的我们。
文/黄超鹏
图/AI生成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