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供图)
■苏国钦
言及于井,我忽然想起了一个关于古井的故事。那天,我来到海边一个小村庄,看到一口古井孤零零地蛰伏在村中一座祖厝的墙脚处。厝墙砌在井沿上,井口被从中间隔成内外两半,这种现象非常少见,甚至有悖于常理。那么当年主人是在什么情况下打下了这样一口“阴阳井”的?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揭秘“阴阳井”背后一段尘封百年的传奇故事吧!
生活在海边的人都知道,沿海地区的淡水资源稀缺,吃水很困难,加上旧时水井很少,每当遇到旱情,井水供不应求,每天挑水、抢水成为生活中的大事。
村里有一位华侨,在国外辛苦打拼几年,省吃俭用,终于攒下了一些钱准备返乡起厝,并且打算在厝内深井中挖一口井,方便吃水。母亲知道后意味深长地对他说:“井水有人吃更清。”她想让儿子把井挖在屋外,方便村里人打水。母亲这样一说,他一时拿不定主意,缄默无语,母亲看出儿子的心思,还在为前些日子起厝遇到的一些烦心事而耿耿于怀。母亲便继续开导他说:“厝边头尾,入门不见出门见,互相帮助是人情,怎能眼看乡亲吃水困难却不帮一下呢?况且你是见过大风大浪的人,不能跟他们一般见识。”母亲极力鼓励儿子回馈桑梓,帮助乡亲改善生活条件。
这时候,村里人听说他家要挖水井,打心里高兴,纷纷登门一探虚实。乡亲们亲切的口吻和期望的眼神,对他触动很大,他深感荣光与责任并重,随即改变方案,重新把水井设计成厝内、厝外两个取水口,利人又利己。村民对他的善行赞不绝口。
天有不测风云,“救火啊,救火啊”,一个漆黑的夜晚,万籁俱寂,村里突然传来呼救声。厝边头尾闻声而动,纷纷提着小桶赶过去帮助,打水灭火,由于取水方便扑救及时,建好不久的房子才避免遭受严重的损失。事后母亲写了一封信给儿子,告诉他家里最近发生的事。
儿子接到家书,心中悲欣交集,为了表达感谢之情,趁着回家修厝的机会,雇人帮村里又打了两口水井,彻底解决乡亲吃水困难问题的同时,也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他对家乡的眷恋和满满的感恩。
井不仅代表着水源,也代表着家园,还代表着他生命的延续和对家乡的回馈。血浓于水,无论身在何处,只要井在家就在,家乡是烟火气最温暖的地方,是游子心中永远的牵挂。
时光流转,物是人非,随着村里人迁徙的迁徙,老去的老去,以及现在家家户户都住新厝用上自来水,古井打水的热闹场景,都已然成了遥不可及的回忆。但是,那一段写在古井里的历史永远不会被遗忘。古井的故事现已被宗亲收录进族谱,镌刻在宗祠的墙壁上,作为良好的家风薪火相传,在漫长的岁月里持续发酵弥漫。正如词云:“德如美玉终身守,善似清泉一生流。”
这个故事启迪我们为人处世,应该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当自己需要帮助时,自然也会得到回报。
0 条评论